这是毛岸英和毛岸青9张合影,岸英为妈妈扫一次墓,岸青扫墓数次(组图)

九游预约后什么时候可以玩

你的位置:九游预约后什么时候可以玩 > 新闻动态 > 这是毛岸英和毛岸青9张合影,岸英为妈妈扫一次墓,岸青扫墓数次(组图)
这是毛岸英和毛岸青9张合影,岸英为妈妈扫一次墓,岸青扫墓数次(组图)
发布日期:2025-10-12 03:38    点击次数:67

1936年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在上海找到了毛泽东两个流浪街头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并派人护送到法国巴黎转苏联莫斯科!

杨开慧牺牲后,她的三个儿子开始了恶梦般的童年,这是她生前最担心的

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母子唯一合照

杨开慧牺牲后,对随妈妈一起坐牢的8岁毛岸英来说是悲痛欲绝,嗓子都哭哑了。对岸青来说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受到的刺激和惊吓比哥哥更大,他亲眼目睹了妈妈被抬回来的情景。

那天夜里,几个乡亲抬着滑杆,竹椅上边斜躺着妈妈,全身用白布裹着,杨老太太当即昏死过去。

毛岸龙还小,才3岁。7岁的岸青抓着妈妈僵硬的双脚,摇晃妈妈,哭着让妈妈站起来…这一幕,烙在毛岸青心里一辈子。

毛岸青还代替狱中的哥哥,穿上孝衣和小弟一起,在大人的安排下,安葬了妈妈。

展开剩余95%

几十年后,毛岸青和妻子邵华写了一篇散文《痛悼夭折的精灵》,回忆了妈妈躺在滑杆上这一幕。邵华说:岸青每次回忆都痛哭流涕,他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承受这一致命打击。

更没想到的是,这对于毛岸英兄弟仨人,磨难和打击还只是开始!

1931年,二排左一为毛岸英,右一为毛岸青,右二为毛岸龙,这是兄弟仨唯一的合影,拍于上海法国公园

这个流传的合影是从上图截取的,并不是原版

1931年春节刚过,毛岸英兄弟三人被秘密转移到上海大同幼稚园。不幸的是,同年5月底或6月初,弟弟毛岸龙病死。同时期,因党内出现了大叛徒顾顺章,地下机关被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迫解散,兄弟俩被一位地下党员抚养。

后因形势所迫,生活失去来源,兄弟俩四处流浪,靠街头卖报及捡拾杂物为生,受尽了军警、特务、洋人以及地痞流氓的欺压和毒打。

毛岸青在报纸上看到叔叔毛泽覃遇难,又一次激起他的仇恨,在街头书写“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时,被外国巡捕打伤致脑震荡,幼小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2001年,杨开慧诞辰100周年,毛岸青、邵华、毛新宇、刘思齐、张文秋在重读杨开慧的托孤信

如果杨开慧地下有知,三个儿子的遭遇该令她多么心痛啊!50年后,发现了杨开慧写给堂弟的“托孤信”,这封信并没有发出去,堂弟先于她牺牲了…

亲爱的一弟!(堂弟杨开明)

……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她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我决心把他们--小孩们 --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且他们的叔父(指毛泽民)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

上图在杨开慧诞辰100周年之际,一家人在家中重温这封“托孤信”,每读一次,心灵被震憾一次!

这是李杜将军的出国护照,三个孩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岸英14岁,岸青13岁

1936年6月,毛岸英兄弟被地下党找到,历时半年时间,被李杜将军秘密送到巴黎,又被康生接到莫斯科。

1937年初,毛岸英兄弟到达莫斯科,进入了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并留下了到苏联后的第一张合影。

1937年,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苏联合影,岸英(左)15岁,岸青14岁,这张合影被带回延安,交给毛主席

合影中的兄弟俩换上了新衣服,但上海的磨难生活留给两位少年的是冷漠、刚毅的表情。到苏联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依然习惯隐瞒姓名,谈到“毛泽东”时,他们也直呼其名,好像这个人与他们毫无关系。

是啊!此时,兄弟俩已经相依为命7年,父亲早已陌生,连父亲在哪都不知道,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彼此。

左起:毛岸青、张芝明(张太雷之子)、毛岸英、郭志成(郭亮之子),在苏联合影,毛岸英带着读报纸

1940年元旦,周恩来和邓颖超去儿童院看望中国孩子们,左二毛岸青、右一毛岸英

1940年元旦,周恩来和邓颖超去儿童院看望孩子们大合影,四排左二毛岸英,四排右二毛岸青

自从妈妈牺牲后,毛岸英成熟得让人心疼,毛泽民手中保存着岸英9岁时在大同幼稚园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们三兄弟都很好,就是想念爸爸妈妈,想念叔叔婶婶和外婆舅妈…岸龙还小,身体很弱,夜里常常尿床,我怕他尿湿了被子,每天半夜都要起来喊他。有时他夜里做噩梦,喊妈妈,把被子都踢掉在地上,我再给他盖被子,还要拍着他,让他睡好…外婆要保重身体,等我长大了,我要接外婆来一起住…”

毛岸英为没有保护好小弟岸龙伤心不已,他对身体不好又调皮的毛岸青倾心照顾,直到他抗美援朝前一天,还托岳母张文秋替他照顾放心不下的弟弟。

毛岸英(左)和毛岸青在苏联合影

看!毛岸英望弟弟宠溺的眼神,20年生死相伴的手足情,背后的欢笑和泪水只有他们自己咽下!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了延安。

1947年秋,毛岸青和贺子珍妈妈、李敏妹妹回到了率先解放的哈尔滨,他们先后在哈尔滨、沈阳住了近2年。1949年夏,毛岸青和李敏兄妹终于来到北京香山,和父亲、哥哥团聚。

1949年7月,李敏和毛岸青回到父亲身边,这是李敏和爸爸的第一张合影,还很拘谨

毛岸青不喜欢照相,每逢照相时,他都不在家,北京香山、中南海没有见到毛岸青这个时期的留影,更没有兄弟俩的合影。

毛岸英为妈妈扫墓,很遗憾,毛岸青没有陪同

1950年5月,毛岸英回湘省亲,终于见到外婆,左起:舅妈李崇德、舅舅杨开智、毛岸英,前:外婆,表妹杨瑛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从长沙给主席打来电报,询问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仨和他的女儿杨展的情况,并告知主席母亲向振熙老人尚健在。

毛主席很快回杨开智一封电报,并嘱咐毛岸英给舅舅写封回信。上海一别,已经快20年没得到外婆、舅舅的消息,毛岸英激动万分。

舅父并转外婆:

……1931年与外婆分别后,在上海过了五年的流浪生活,1936年底到了苏联(可惜没有学一门技术),1946年初回到延安,学了一个时候中文,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现在北平中央机关里工作。岸青也于1947年回国,现尚未正式参加工作,他的耳朵有些毛病,但不很要紧,我的身体很好,勿念…”

岸英叩

1949年8月17日

这封信寄出不到一个月,毛岸英又给外婆写了一封长信,回忆了小时候的时光。有甜蜜、有思念,提起妈妈的话总让人泪奔。

亲爱的外婆、舅父:

……伟大的母亲的遗容和记忆中所留下的外婆的一举一动不时呈现在眼前…我非常想来看你们,父亲亦极力赞助,湖南刚开始解放时,我就与父亲谈回湖南寻找你们(过去给你们的信,皆无回答),你们的电报也来了,那份电报我真不知看了多少次…

离别二十年,我倘若突然回来,你们可能已不认识我了。我想给你们寄张照片,但没有合适的,准备与弟弟到照相馆去好好照一张寄给你们,你们不会反对吧!你们若有照片,极望寄给我们(如果保存有母亲照片,一定请赠给我们)…

1950年5月25日,外婆80大寿,毛岸英和亲朋、湖南领导合影

外婆何尝不是翘首以盼19年,三个外孙都是她带大的,1931年,也是外婆和舅妈秘密护送三兄弟去上海,托付给毛泽民和钱希均夫妻。

当时,杨开智在南京工作,舅妈李崇德在上海停留了一个星期,准备去南京找丈夫。外婆实在舍不得三个刚刚失去妈妈、可怜的外孙,她执意留在上海。

于是,外婆扮做毛泽民的母亲,和他们一起,掩护党的印刷发行工作。1931年4月份,顾顺章叛变后,毛泽民夫妇离开上海前,为老人买了去南京的火车票,外婆不情愿地离开了。

哪知道,这一别发生那么多事!外婆彻夜难眠,泪水哭干了,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19年啊!

毛岸英终于赶在外婆80大寿之际回到了长沙,祖孙俩笑了哭,哭了笑,抱在一起。

毛岸英此次回湘主要是受父之托,看望外婆家的杨姓、向家亲友,韶山的毛氏乡亲及毛主席外婆家文氏乡亲,最重要的一项为妈妈杨开慧扫墓。

1950年5月,毛岸英在韶山祭奠祖父母

1950年5月,毛岸英在韶山和乡亲们讲解土改政策

1950年5月,毛岸英在韶山老房子院里

当年5岁的向端四,几十年后,回忆了岸英去拜访他爷爷(杨开慧的七舅)这一幕,发表在羊城晚报上

因篇幅有限(2024年10月23日写过详文),这里只介绍毛岸英为妈妈扫墓的情况。

板仓杨家距长沙百里之遥,舅舅、舅妈陪他回去扫墓。这一路上,毛岸英心情沉重起来,他回忆起20年前心惊心跳的日子。

这条路,正是他和妈妈被逮捕时押往长沙时走的路,也是妈妈牺牲后被乡亲们抬着遗体回家安葬的路,那一幕幕像恐怖电影一样涌上岸英心头。

板仓杨家

自从杨老太太搬到长沙和儿子住在一起后,这房子就由缪正和一家代管。上午10点左右,一行人来到板仓大屋。

“缪二叔就住在这里?”岸英三步并作两步,边走边喊:“缪二叔,缪二叔”,缪二叔看见岸英,喜出望外。

岸英激动地跟着缪二叔走进每一个房间,外婆的房间,妈妈、爸爸和儿子们的房间,舅舅和舅妈的房间。屋里屋里,毛岸英寻觅着幼时兄弟仨人玩耍的痕迹,同行的人默默地跟着,唯恐打断他的思绪。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就是在这个房间被捕的

缪二叔慌忙准备饭菜,计划吃过饭去扫墓。毛岸英不肯,他执意先去拜扫母亲的墓地。

毛岸英含着泪水,来到墓地。他一眼就望见“毛母开慧之墓”“男岸英、岸青、岸龙立”的字样,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眼泪直往下掉。

杨开慧原墓

毛岸英和众人将祭品摆上,点燃了蜡烛,朝母亲深深地三鞠躬。舅舅轻轻地说:“霞妹,岸英回来看你了,你的梦想实现了……”

岸英低头默哀,抽泣地说:“妈妈,妈妈,您的儿子岸英回来了。我代表爸爸和弟弟来看您,我们都很好,就是特别想您,我会照顾好爸爸和弟弟的,我会经常回来看您,您安息吧!”

毛岸英在板仓停留三天,离开板仓前,毛岸英再次来到妈妈的墓地,和妈妈告别,然后回韶山。

这次,他捡起几颗小石头,小心地包在手帕里……看到这个情景,随行的人们都哭了。

半年后,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他“食言”了…

毛岸青五次给妈妈扫墓

1962年,毛岸青、邵华、刘思齐肃立在妈妈墓前

哥哥的牺牲,对毛岸青的打击不亚于妈妈的离去。

兄弟俩性格不同,毛岸英成熟,喜欢军事和政治,毛岸青是个文艺青年,多才多艺。喜欢音乐、画画、弹琴,尤其是国际象棋水平很高,身边的人几乎无人能敌。

1949年7月,他回到北京时,组织安排他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从事俄文翻译工作。他努力地把在苏联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之中,他参与了很多著作的翻译工作。

毛岸青翻译的著作

下图是唯数不多的毛岸青此时期的留影。28岁的毛岸青和留苏同学在北京张玛娅(前右:张琴秋女儿)家中聚会,毛岸青(左一)脸上带着微笑,看上去很开心。

这时,他还不知道哥哥牺牲,可不久毛岸青大病一场,而且,病得很厉害,父亲不得不送他去苏联治病。

1951年,毛岸青和留苏同学在张玛娅(前右)家中聚会

毛岸青的病使父亲非常难过和着急。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在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几次被警察打过,对他的刺激很大。”

在苏联治疗几年后,病情好转,毛岸青又回到大连疗养。

1960年,在父亲的撮合下,毛岸青和邵华结婚,美满的婚姻使他的生活从此充满了阳光。1962年春,毛岸青携妻子回到北京,把家安在北京西郊。

1962年2月,刘思齐再婚,又了却毛主席一桩心事,毛主席派他们回湖南省亲,给妈妈扫墓,看望已92岁高龄的外婆。

1962年,刘思齐、毛岸青、邵华和外婆合影

从下面这封信看,毛岸青是带病回家乡省亲,给妈妈扫墓。

亲爱的岸青儿:

前后各信都已收到,因忙未复,你会谅解我的心情吧。我爱你,我念你,我对你好。你不要误会,你的病要改性急,是为至盼。

父亲

一九六三年四月三日

90年代,夫妻共舞

此后的岁月,毛岸青在邵华和岳母的精心照顾下,身体渐渐好转。他淡出了大众视野,不去风光亮相,不去媒体上凑热闹,不去向人们传递什么,只是按照父亲的家训,默默地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

1970年,他们的儿子毛新宇出生了,岸青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夫妻合力,培养儿子成人成材。

不苟言笑的毛岸青,和儿子在一起总是满含笑意

他关心国家建设,关注国家统一,拥护改革开放,支持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和灾区,是毛岸青念念不忘的大事。

他带病多次和妻子邵华一起携儿子毛新宇重走长征路,走访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到部队、工矿、农村和学校调研;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帮助支持地方创办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0年代,毛岸青、邵华、刘思齐和舅舅、舅妈、保姆孙嫂在杨开慧烈士陵园

80年代,毛岸青一家为妈妈扫墓

毛岸青和邵华撰写了大量缅怀毛泽东的专著、散文、诗歌、歌曲等,在社会上广为传阅传诵,影响着一代新人。

陪伴毛岸青的还有他多种爱好。

90年代,毛岸青在博弈

90年代,毛岸青在弹古筝

90年代,毛岸青打乒乓球

90年代,毛岸青在弹琴

毛岸青在研究棋

在妻子邵华的眼中,他是体贴的丈夫,在儿子的眼中,他是慈祥的父亲,在孙子的眼中他是个好爷爷。

他五次到板仓为母亲扫墓,他含泪写下的“杨岸青”三个字,可见,他多么思念他的母亲啊!

90年代,毛岸青在韶山滴水洞

1990年,杨开慧牺牲60周年及杨开慧塑像落成仪式在长沙举行,毛岸青一家前往参加。夫妻二人写下散文《妈妈,您好年轻啊》,催人泪下!

1990年,毛岸青一家参加杨开慧塑像落成仪式

1990年,毛岸青一家参加杨开慧塑像仪式

2007年3月23日4时20分,毛岸青在北京逝世。4月2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凡人”毛岸青》一文,他才又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毛岸青一生中受了那么多苦难,却没有写个人传记。邵华在丈夫灵堂前说:“我们一起生活40多年,失去他万分悲痛,平时只感到他的亲切,回过头来方觉得他的伟大,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他这一生是伟大而平凡的一生!”

如今,两个儿子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一左一右守在妈妈身边,这最后一张“合影”像极了儿时的第一张合影,温暖、永恒!

|<<<<<>>

发布于:北京市